明報副刊的水準算很高,有立場的評論周邊的事情,可以刺激一下思維,雖然我不大同意文未之「香港Finish論」,但潮流文化背面,必定同個「錢」字有關。
Sorry呵,呢篇文長左D,不過我覺得幾好睇,所以貼一貼。
表皮消費
【明報 2007-07-08 副刊 文﹕健吾】
7月1日,對我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
是台灣偶像組合飛輪海的寫真集《海角樂園》正式發售。我只想第一時間,知道吳尊究竟在台南露多少,炎亞綸拍了什麼東西,汪東城3個髮型變成若何,和飛輪海四子之中最需要包裝的辰亦儒用什麼包裝示人。
香港回歸呢?
算吧。《始終有你》好好聽嗎?
香港的偶像,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已被日韓台打沉。為什麼最近封面那麼多吳尊食飯吳尊做運動吳尊買女人衫吳尊行街?聽說,因為吳尊是繼周杰倫和F4以後,成功成為「銷書」萬靈丹。為什麼Gatsby的髮蠟和止汗香劑,沒有找香港代言人?為什麼廣告可以那麼慳水慳力,直接見到木村拓哉撚頭髮和露一點?為什麼香港的電視頻道,可以看到那些CanCam女模們一襲七彩超性感吊帶比堅尼,把胸前一拋一跌一墮再一拋,在沙灘大賣美白防曬?為什麼連《女王的教室》的天海祐希,都可以直接登堂入室進地鐵的燈箱,大賣其美白產品廣告?
原因,很簡單。因為這些年來,香港的偶像,只用心鑽研如何提供一個「表面」的感覺良好給受眾。當然,有什麼受眾,就有什麼流行文化產物。當流行文化產品只停留在「表皮消費」,「質素」益發平面,甚至粗製濫造。在互聯網全球一體化的巨浪下,總有些人知道,什麼叫好東西。相比土炮,自然會對「外國」的流行文化產物產生購買慾,違反我國長江黃河千古不變的物理定律,「水永遠是西向東流」的定律,變成了東(香港)向西(歐美)或東洋流的不歸路。
你在說什麼?
好好好,有話好說。有看回歸騷嗎?你認為,楊千嬅小姐的《小城大事》,聽過後,應該快樂,抑或憂戚? 有聽過葉德嫻小姐再演繹的聽眾,應該知道《小》除了是Paco認為自己聽到錢跌下來的聲音以外,是一首慘得不回頭的歌。「吻下來,豁出去,這吻別似覆水;再來也許要天上團聚。我下來,你出去,如曾經不登對,你何以雙眼總在流淚。每年這天記得再流淚……」你是英國,我是中國?是英國吻過香港,中國才豁出去?抑或原來是修辭技巧中的「意會」,我(英國旗)下來,你(中國旗)出去?
有什麼關係?
我想,就算是把音樂由小調變成「輕快Jazz」版,我相信都不可以掉歌詞中的慘綠情懷。唯一可以想像,《小城大事》跟「回歸」唯一的關係,只有歌名。歌手、聽眾,都不會聽真歌詞是在唱什麼。那就是「表皮消費」。
比方說,我相信,何超儀在巴士的回歸騷中,唱搖滾版的《勇敢的中國人》,是別開生面的。最驚喜的,都應該是黃家強來一扣偷天換日,摻入私貨。他在那個晚會中,唱了Beyond的《長城》。是,歌名是對的,可是,只要大家不太善忘,這首歌,是說六四的。原來,我們的國家,已經可以那麼開放,那麼開通,讓一個小朋友在大喜日子說些不特別吉利的說話了。
就是這種「表皮消費」,令我們的偶像,整個偶像工業,都不再用心用錢,去考慮如何打造新偶像。無他的,唱片已經不是賣錢的東西,電影、廣告才是。出唱片,只是給偶像們一個「歌星」的身分。像某些女性偶像出書,就得到一個「才女」的光環一樣。大眾的認知是:阿邊個出書架喎,仲唔係才女?好勁呀,去睇《××愛》囉。當我發現某些「貼圖區」,有網友起題「才女×××走光照」,別以為×××是白韻琴或張小嫻,而正正是那些拍電影唱歌的偶像歌手之時,你就知道所謂市場,其實根本不需要知道×××寫過些什麼,甚至是那些東西,是不是他們寫的。
就是這種「表皮消費」,令香港再沒辦法再做好偶像,甚至好東西。不只禮失求諸野,質失自也要求諸英美日。你想想,為什麼那家改頭換面的B字便服店,那個Logo那麼像A Bathing Ape的猩猩?
又或是,聽說最近最潮的市場策略有三式:手感經濟、公平貿易、環保概念。
你手頭上的Porter錢包,為什麼你會想要?我記得。我想要的原因,是因為那年我知道,那是吉田氏一個一個用「職人」縫製的。正如一澤信三郎的帆布袋,菊池武夫的金魚圖騰牛仔褲,也是做一件賣一件,賣的就是職人的手感。
當咖啡店賣咖啡豆又要公平貿易,去馬莎買茶包又要公平,T恤又說要公平,可是,有沒有人想過,那些「公平」,跟有機蔬菜一樣,又有多有機,有多公平?歸根究底,「不公平貿易」是如何形式的?是什麼人把貿易變得不公平,再把「貿易公平過來」變成賣點?
這是什麼不重要
這幾天的環保袋風雲就更令我下巴也跌到不知何處去。買環保袋,搞得報紙垃圾充斥鬧市也算了。這個 Anya Hindmarch環保袋,在英國只賣5大英鎊,即是75港元左右。來到香港變成120大元,竟然沒有人覺得鬼佬搵我們咱們中國人笨都算了。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在2007年4月27日報道,指這批所謂環保袋,原來不只是不特別環保,它的用棉有可能不是公平貿易的棉、而且它的製造地區,是中國,即是世界工廠那些1小時只有20至30便士的工人,一針一血的做出來的。而且,這些袋子,運送到英國的時候,也有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。環保?
對香港人來說,這些東西重要嗎?不。因為,香港人真的不在乎他們買的東西,究竟是什麼。只要Wyman說好、Juno穿過、在Milk見過、Edison賣的,就是潮。買的名牌,不可以張三李四也有,卻又要令人知道他們買的是什麼。
買這個環保袋,有幾多是真的環保分子,會帶它去買生果?「知道黃曉明條女用,周杰倫以前條女用,加上霍震霆以前條女都用,所以咪買囉!買,仲有得炒添呀!」就是這樣而已,內容是什麼?背後故事到底是什麼?
一點也不重要。
一點也不重要!
為什麼我可以說這出這句話?當你以為,7月6日大排隊只有置地廣場、中環國金、銅鑼灣及尖沙嘴Harvey Nichols幾條戰線之時,另一條戰線,是尖沙嘴加連威老道,星爺的那個廣場。7月6日下午3時30分,我走過尖沙嘴加連威老道時,已經見到25到30個街潮人。排第一的那名少年,頂多15歲,身上已散發一陣汗味,PSP+NDS+麥記排隊三寶俱備,在等7月7日中午12時,限量120件的那件什麼「搞檸掂」潮衣。 是陳冠希和周星馳的那個什麼「榨乜汁」限量版T恤。
可是,問心,有什麼人會願意把這句那麼vulgar(俗不可耐)的東西放上身,是有型,是潮?
「扯———(拖上拉入聲)!陳冠希同周星馳,得果百幾件,實得有炒啦!咪掂囉。 」我問一個想買這件東西的小朋友回應說。你穿不穿?「癡線啦!我想要Face次講果件slogan T囉!(Henry Holland 玩英文諧音,HARDER HARDER MIUCCIA PRADA那些)。好lang(靚)囉! 」
當下聽完,令我想起一件小事。在這個環保袋的人龍對面,猿人專門店。話說A Bathing Ape的大腦Nigo所做的「A Bathing Ape」全名,是「a bathing ape in luke warm water」,字面直譯,是「在水中洗澡的猿猴」。用「猿猴」,是因為Nigo在93年看了《猿人襲地球》(Planet of the Apes)。而「在水中洗澡」是一句日諺,粗略可解為「無所用心」、「無無聊聊」。有說,Nigo話中有骨,指東京物質豐厚,可是精神淺薄的東京年輕人,盲目追求名牌,沒有獨立思考能力。便用自家品牌,去直指「這些物質豐厚而精神淺薄」的東京年輕人。最可笑的,A Bathing Ape的粉絲,就正正是N先生最看不起的「物質豐厚而精神淺薄」的東京年輕人 。
香港 Finished
是嗎?是的。可是,我想說,在東京,我很少見人穿全身Bathing Ape。因為,在日本穿Ape的,是一個叫志村健的老牌搞笑明星。他這個行為,在香港的解讀,可以是何守信師傅在《開心大發現》中穿Carhartt,嚇得我把所有Carhartt送給家父和姐夫。在香港見到「物質豐厚而精神淺薄」的Ape人的頻率,其實比東京高很多很多很多。有朋友在「億萬少年」打兼差,他說閒得很。因為那些「香港遊客」會「一次過買起他們三個店員一個月的兼職錢」。朋友說,他每次看見香港人,都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可以忠誠得把Ape穿得像校服一樣。
不只是Ape。問題,不在 Ape、周星馳、陳冠希、或Anya Hindmarch。商品的目的,是賺錢。消費主義,是一種你情我願的勾當。如果人家有辦法「笑你班友低B」都仍可以賺你錢,除了怨自己低B,還有什麼好說?香港這一個南中國的沿岸城市, 將來10年,真的有黃金十年嗎?一些聽《小城大事》也不會「留意歌詞」的人,有資格有黃金十年嗎?
不要問我。問Monocle。前Wallpaper創辦人Tyler Brule操刀的全球化媒體雜誌Monocle(意即「單片眼鏡」),盡收全球頂尖兒的英語寫手,每一期均以「全球化角度」和「如何對抗互聯網閱讀」為重心。最近一期,選了全球20個「最值得叫屋企」的城市。在這輩文化精英的至抵精明眼中,亞洲有3個城市入圍——是新加坡、東京和京都。香港在這本雜誌出現的地方,只有一個──亞洲區的廣告部,在香港 。
在流行文化上,我敢說,香港已經完成了歷史任務,finished。難怪,那麼多人當東京是五星級的家。當中原因,你明白了嗎?
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
Lofi303:讀報 《表皮消費》
單據類別: Life is just a lullaby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1 則留言:
確係寫得唔錯。
對我黎講最有共鳴既係... 首"香港始終有你"我真係好唔妥...
發佈留言